【“5+2”就业之家】服务零距离 打造“家门口”就业生态圈-资讯信息-萍乡市人力资源网
欢迎您,访问萍乡市人力资源网!
登录 | 注册 | 服务热线:0799-6234768
人才中心

【“5+2”就业之家】服务零距离 打造“家门口”就业生态圈

2023-12-11 09:28:35 707

   让群众能好就业、就好业,需要进一步优化就业服务、细化就业人群、精准就业政策,需要更加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以支撑。

   省人社厅等四部门日前联合印发的《关于推进“5+2就业之家”建设的实施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实施意见》),推动我省就业公共服务理念重塑、系统重构、创新升级,构建覆盖全民、贯穿全程、辐射全域、便捷高效的一体化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新格局,打造群众“家门口”的就业生态圈,把便捷、精准、高效的就业服务送到群众身边。  

   全域布局  

   打通就业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  

   走进南昌市青云谱区徐家坊街道建北社区服务中心,二楼的空岗信息张贴栏上每天动态更新发布招聘信息,一楼配置的人社一体化机能帮助居民及时获取就业创业政策、岗位招聘、技能培训等信息。  

   搭建“线上+线下”信息发布矩阵、建立动态跟踪服务企业机制、构筑全要素就业扶持链条……建北社区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抓手,打造“家门口”就业生态圈服务平台,打通基层就业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目前,辖区居民就业率达97%,成为全省首家社区“就业之家”。  当前,企业用工难和群众求职难交织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。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薄弱、覆盖面窄、可及性低,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匹配,政策传导机制不畅,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联系,制约和影响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。  

   《实施意见》明确,要全域布局网点,突出服务可及,省、市、县、乡、村五级和开发区、大中专院校,全覆盖建设“5+2就业之家”,主要提供求职招聘等各类就业创业服务,包括(但不限于)以下内容:就业需求摸排、就业岗位筹集、就业供需匹配、职业技能培训、就业援助帮扶、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等。  

   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,各级各类“就业之家”均有明确的功能定位,各有侧重、互相支撑、协同联动,分级分类提供就业公共服务——  

   省、市、县三级“就业之家”,按综合性就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,提供全方位就业公共创业服务:省级突出标杆性、引领性,引进省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建设运营,重点建成全省“5+2就业之家”功能集中、信息汇聚的指挥调度中枢,侧重为高校毕业生及高端人才提供全链条就业创业服务;市级突出区域性、牵引性,引进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建设运营,重点为区域性主导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人力资源服务;县级突出中枢性、支撑性,通过集聚信息、集中功能、集成服务,提供综合性的就业公共服务,或突出专业化、特色化,侧重提供“家门口”就业的零工服务。  

   街道(乡镇)、社区(村)两级“就业之家”(网点),按基层就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,主要提供基本就业公共服务:街道(乡镇)级侧重“就业经办+就业援助”服务;社区(村)级侧重“信息摸排+岗位推荐”服务。  

   开发区、大中专院校两类“就业之家”,按专业性就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:开发区侧重企业用工服务,代管街道(乡镇)的开发区要承担部分县级就业之家就业公共服务功能;大中专院校侧重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。  

   到2024年,我省将健全完善政府领导、部门主导、社会协同、多元参与的就业公共服务机制;建成运行全省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;建成政府市场融合、线上线下一体的“5+2就业之家”网点,其中,省级“就业之家”1个,设区市级“就业之家”11个,每个县(市、区)建成1个“就业之家”;每个街道(乡镇)、社区和人口集中村,以及开发区和大中专院校建成1个“就业之家”,为劳动者和企业提供更加精准、高效、便捷的就业公共服务。  

   规范建设  

   实现就业服务信息汇集共享共用  

   便捷式投简历、终端机面试、个性化推介……在丰城市,求职者“足不出户”即可面试企业、找到匹配的工作岗位。  

   丰城市充分发挥丰城人口资源优势,挖掘人力资源潜能,从优化基础设施、提升基层服务、构建信息平台等方面着手,加快推进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,深度融合升级打造“就业之家”,通过制定标准化、规范化建设方案,按照“提升、置换、新建、打通”等方式,因地制宜分级分类建设中枢性、支撑性和专业化、特色化“就业之家”,满足群众多样化、多层次公共就业服务需求。  

   为推进我省就业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,塑造江西特色的“5+2就业之家”服务品牌,我省出台《 “5+2就业之家”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》,按照“统一规划、统一名称、统一标识、统一配置、统一制度”的要求,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全省“5+2就业之家”建设。  

   合理布局选点。按照结合实际、因地制宜的原则,通过“提升、置换、联营、打通”等方式分级分类建设,原则上不新建。按照构建城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和农村15公里就业服务圈的基准要求,面向服务对象并结合功能定位规划选点,其中,省、市、县“就业之家”注重功能集聚性,集成各类就业服务,主要依托现有就业公共服务场所建设;街道(乡镇)、社区(村)“就业之家”注重服务便捷性,强化与社会资源合作,聚焦集中居住区、重点商圈、产业园区、交通枢纽等区域合理布局,可依托银行、邮政网点、商超、快递站共建联建基层就业服务网点,或依托城乡社区综合便民服务中心等综合服务平台,设立就业公共服务窗口或服务空间,提供“家门口”就业服务;开发区、大中专院校“就业之家”,依托开发区、院校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建设。  

    统一服务标识。为强化全省“5+2就业之家”的品牌识别度和服务规范性,实行统一命名和编码规则,统一场所服务标识和工作人员服务形象。由各县(市、区)负责指导规范辖区内街道(乡镇)、社区(村)标识标牌的张挂工作。  

   规范服务配置。各级各类“就业之家”场所面积应根据当地常住人口、服务对象规模并对照服务功能合理确定,为更好地面向群众提供集中式、一站式服务,服务功能尽可能在单体建筑内形成集聚。  

   加强力量配备。各级“5+2就业之家”通过内部岗位调配、服务岗位招聘、公益性岗位聘用等方式,加强组织、统战、政法、民政、退役军人事务和工会、妇联、残联等部门协同,发挥社区(村)干部、退役军人服务专干、“三支一扶”人员等作用,充实“就业之家”服务力量。  

   健全服务制度。各级各类“就业之家”应对外公示服务事项,执行就业公共服务国家标准,健全服务制度、规范服务行为、建立服务台账。依托“5+2就业之家”线上公共招聘平台实施求职招聘服务,推动“企业招工更精准、劳动者求职更便利”。县级以上“就业之家”统一服务热线和投诉举报方式,接受社会监督。(来源:江西日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