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业求职季,小心被间谍盯上!-资讯信息-萍乡市人力资源网
欢迎您,访问萍乡市人力资源网!
登录 | 注册 | 服务热线:0799-6234768
人才中心

毕业求职季,小心被间谍盯上!

2023-07-11 15:35:59 2306

国家安全  全民有责

近年来,境外间谍情报机构抓住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急于赚钱、追求高薪的心理,以金钱为诱饵,频频将魔爪伸向即将毕业或刚刚毕业的大学生。

640 (3).jpg

案例一:网络上的“好心人”

2012年4月,徐鹏考入某重点大学,由于生活并不宽裕,因此徐鹏在某网上发了一条求助2000元学费的消息。不久后就得到了网名为“Miss Q”的回复, “Miss Q”自称是“一家境外投资咨询公司的研究员”,表示愿意提供帮助。

作为回报, “Miss Q”要求徐鹏协助“搜集解放军部队装备采购方面的期刊资料”。徐鹏痛快地答应了下来。

徐鹏所在的城市有一个军港码头和一家历史悠久的造船厂,他的“调研”工作就是到军港拍摄军事设施和军舰,到船厂观察、记录在造在修船舰的情况,并将有船舰方位标识的电子地图做成文档,通过加密方式上传至网盘,由“Miss Q”从境外登录下载。

一年后案发,徐鹏承认,做“调研员”不久,就意识到对方是搜集我国军事情报的间谍。他曾因内心极度不安主动放弃学校的一些荣誉,但在利诱下又难以拒绝,最终一步步走向深渊。

640 (4).jpg

案例二:提供兼职的“前辈”

2018年,正在某大学就读的小李收到了一条陌生人的添加好友请求。小李没多想,就通过了申请。在交流的过程中,对方自称是一家军民融合企业的公司职员,也是从一名普通大学生走过来的,对于小李目前的人生规划可以提出经验指导,也可以提供不少建议甚至是介绍不错的工作机会。

在小李看来,对方就像一个事业有成的前辈。此后一段时间内,对方不时给小李发送问候祝福信息,并表示可以为小李提供兼职。由于手头紧张,小李主动接受了对方提供的“拍摄一些军事杂志图片”的兼职工作。

小李在图书馆找到8本军事杂志,将拍摄到的700多张照片传给对方后,很快收到了1800元酬劳。尝到甜头的小李继续按照要求搜集资料,虽然对对方的身份产生了一些怀疑,但小李认为自己根本不会碰上间谍,直到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人员找他谈话时,小李才意识到了不对劲。

640 (5).jpg

案例三:网络招聘的“陷阱”

即将大学毕业的宋飞在招聘网站投递简历后,很快收到了某“市场研究公司专员”发来的邮件,工作内容是搜集政府部门的政策研究资料,并撰写相关调研报告,为大陆的外资企业提供信息服务,报酬在两千元至五万元不等。

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,宋飞先后接到涉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、农村工作会议、行业重组、能源产业发展等10项“调研课题”,对方不仅要求宋飞通过其所在高校的“台湾研究所”搜集两岸关系材料,还要求宋飞积极培养人脉,从政府和有官方背景的智库、学者那里抓幕后、听观点,并表示可以提供“拉关系”所需的费用。

这名网上的“市场研究公司专员”还全力支持宋飞报考公务员,表示可在暂停“调研课题”工作的情况下,每月向宋飞提供3000元的生活补助,并建议宋飞报考省级机关、智囊和研究部门。

案发后宋飞承认,自己其实也感觉到了,这名“市场研究公司专员”是在“放长线钓大鱼”,将来一定还会提出更多搜集内部机密信息的要求。

640 (6).jpg

案例四:社交软件上的“知心人”

小何在求职多次遭拒、心灰意冷之际,收到了一名在“附近的人”的微信好友申请,对方自称一家网站的军事女编辑,对小何的求职也非常关注,嘘寒问暖下,两人关系迅速升温。

作为军事爱好者,小何很快向对方透露自己的父亲是军人,也知道很多关于军事方面的知识,并向对方发送了一些自己拍摄的图片。不久后,这名“女编辑”就告诉了小何一个好消息:“上次提供的拍摄图片,被网站采用了”,并顺势询问了小何父亲外出执行军事任务的一些情况。

小何在毫无防范意识的状态下告知了其父亲的去向和一些军事信息,并向这名“女编辑”提供了一名退伍朋友的联系方式。很快,小何的这名朋友打来电话,告诉小何,他的这些举动泄密了。

原来,小何的这名朋友向这名女编辑提出质疑时,女编辑马上“拉黑”了他。而当小何再次打开微信,发现自己也已被对方“拉黑”了。最后,在朋友和父亲的陪同下,小何到国家安全机关说明了情况。

111.png

间谍策反大学生的“套路”

近年来,境外间谍组织威逼利诱策反在校大学生案件呈上升趋势。据报道,曾有境外某情报机构专门以20岁左右的在读高校生为目标,借助网聊工具、校园论坛、招聘网站等物色“调研员”,实施网络策反,以金钱诱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参与情报搜集、分析和传递。仅国家安全机关依法审查的网络策反境内大学生的案件,就有近30起,遍及中国大陆十余省市。

境外情报机构最初与学生接触时,只提简单要求,如到图书馆查找资料、订阅学术期刊等,这些公开信息大多难以具备情报价值,被境外间谍盯上的大学生最初提供信息时,由于敏感性不强,也非常容易受到诱骗。当一些学生对境外间谍提供的“快速收益”上瘾后,境外间谍便开始安排一些更有针对性和机密性的信息搜集任务。

随着境外间谍安排的任务不断深入,多数学生会觉察到对方身份,一些学生会主动终止联系,一些人因受到威胁选择继续配合,还有一些则因贪利越陷越深。在这一过程中,一些学生被发展为“情报员”,领取固定月薪,当这种控制力达到一定程度,境外情报机构还会要求被策反的大学生将自己的同学发展为“情报员”,甚至会安排和支配学生的就业选择和发展道路。

640 (7).jpg

间谍为何会将大学生作为“目标”?

从现实案例来看,境外间谍将大学生作为目标,原因也是多方面的。

一是大学生能够接触的学术信息较多。一些高校开展的涉及经济、技术、材料等领域的资料或者参与的课题项目,具有较高的情报价值,相对于其他人员,大学生能够接触相关内容的机会较多。

二是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较弱。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置保密相关的专业课程或通识课程,很多大学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保密培训教育,加之社会经验不足,因此遇到网络勾连策反等间谍活动时,难以有效辨识。

三是容易被利益诱惑所蒙蔽。在大学期间,有的大学生为完成学业,会做一些勤工俭学或兼职工作,加之境外间谍以酬金为诱饵的手段蒙蔽性也较强,因此更容易与大学生形成勾连。

四是更容易实现布设“钉子”的目的。大学生毕业进入择业求职期,在这个过程中,支持、鼓励被策反大学生报考涉密单位或进入重点行业工作,相对于策反接受过保密教育的涉密单位人员,更加容易。

640 (8).jpg

毕业求职季,预防落入间谍陷阱,首先要有防范间谍的基本意识和爱国意识,树立国家安全高于一切的观念,克服麻痹思想;其次交友须谨慎,发现策反、拉拢、威胁、利诱等陷阱,一定要注意辨别;再次切忌盲目追求高薪,尤其对从天而降的信息搜集类、调查研究类的高薪工作机会,一定要提高警惕;最后应主动学习国家安全及保密方面的知识,提升辨别间谍能力。

当然,最重要的一条就是:一定要记住12339这个电话,遇到疑似间谍活动的情况,应及时举报,呼叫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人员来帮忙解决困惑,避免求职路上误入歧途。